当前位置:热点 > >正文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1、文献综述也称研究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学术问题 (或研究领域) 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学术问题 (或研究领域) 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

2、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


【资料图】

3、它属于学术论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学会正确撰写文献综述是科研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避免低水平高重复研究的重要方式。

4、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求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它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课题申报与撰写和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因而,掌握这门写作技能对于提高科研能力大有裨益。

6、只有依照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重新建构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才能撰写出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简练的文献综述,并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7、为此,根据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点,笔者提出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若干要求。

8、但是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先回答以下基本问题:第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某一主题 (或内容) 进行了哪些研究?回答“研究了什么”的问题。

9、第二,对于某一主题,国内外研究者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是回答“怎么研究”的问题。

10、第三,对于研究结果,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即是回答“相关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的问题。

11、第四,该研究有何突出性的贡献或效果?后世对该研究做出了何种评价?回答“研究怎么样”的问题。

12、上述的问题是构思文献综述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能比较清楚地回答,那么这篇文献综述的主体内容就基本形成了。

13、但是还要注意以下的若干原则,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文献综述。

14、(一)选文献的“三最”原则在撰写文献综述时,收集和选用文献是前提。

15、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出选用文献时的“三最”原则,即“最权威、最经典和最新的”原则。

16、“最权威”是指当下某个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和最知名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教授的著作、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资料,主要是学术论文;“最经典”是指在中外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那些经历了历史和社会的检验的世界名著等,主要是书籍;“最新的”是指近几年来 (一般默认为 5 年) 发表的各种文章,而“最新的”资讯主要体现在报纸上,因为报纸信息更换速度和信息承载量都比较大,每日都在更新。

17、下面以撰写“高等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为例,“最经典”的文献就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12本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学名著丛书,比如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18、诸如此类的名著就是经历过历史和世人的考验的学术专著,那么他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就比较大。

19、如果你在思考和撰写文献综述中,连这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你都没有收集到,那么,你的研究就缺乏重要的理论支撑,其研究结果就可以预想而知了。

20、“最权威”的论文就是 《高等教育研究》和 《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它们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21、“最新的”的文献就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教育报、教师报等报纸上传递的教育类的知识或报道。

22、恪守这“三最”原则,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利于研究所用。

23、(二)读文献的忠实原则在选择好文献之后,就是读文献。

24、文献既是研究的材料,也是评论的对象。

25、阅读文献时,可以采取“史 - 著 - 论”的顺序展开阅读,才能更接近于对原文的理解,才能分清谁是作者的观点,谁是前人的观点,哪些是描述性的文字,哪些是议论性的文字。

26、特别一提的是,有研究者提倡“史论著”的阅读法,笔者在此讲三者的顺序略微做了一下调整,提倡采取“史 - 著 - 论”的顺序展开阅读。

27、理由如下:“著”和“论”的存在显著差异。

28、著作类原创性更强,知识覆盖面更广,逻辑关联性更强,而论文类知识涵盖量有限,更多作品只是对著作类的解读或释义,算是比较二次性的作品。

29、它研究的基础已经是建立在别人的文献基础之上,而著作类,特别是学术专著,更多地体现出作者的原创性,它更多依赖于长期的教育生活实践,它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0、在研究过程中,某些研究者为了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在对文献资料收集不全的情况下或者对文献资料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的情况下就开始写作,这就违背了对研究中的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31、忠实于原文原观点。

32、尤其是一些外文资料。

33、要做到忠实原则并不容易。

34、某些主题或学科专业类的文献并不是普通研究者或人士可以获得的最原始或一手的资料。

35、造成这种研究的原因有:一是研究者的身份和地位;二是文献资料的珍贵程度;三是学科专业的特性。

36、由于上述原因,所以来执行和落实忠实性原则时就会大打折扣。

37、(三)写作时的综述结合原则撰写文献综述时要“综”“述”结合。

38、文献综述应有述有评,对所引述文献应做提炼、分析,尽量避免对所引述文献只做一般性简介。

39、在广泛收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作出合理性地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

40、有些研究者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

41、这样有选择性的综述文献就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

42、“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43、只有把两者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才算是一篇合格的文献综述。

44、如你所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德育方面的,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人大复印资料、百链图书馆和 Goolge 学术收索等网站,发现关于德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就收集全面了。

45、殊不知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献未能进入你的视野。

46、如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中关于德育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47、该网站论文主要是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 《道德教育研究》 期刊发表的论文,而这一部分论文及研究成果就不能在上述我们常说常用的网站上查阅到。

48、(四)写作时的读者意识文献综述属于学术论文中的一种,它的读者群体具有特殊性。

49、主要供高校、科研机构、期刊社、研发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科研人员或教学人员阅读,简言之主要供同行交流。

50、鉴于这种特殊的读者群体,撰写文献综述时就需要考虑该群体的文化需求,学会换位思考,在恪守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用专业和平实的语言写作,这样才能让读者理解和明白作者的真实意思。

51、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过程假想读者对象,写作过程倾诉或交流的目标人群。

52、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

53、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另一层含义就是学会换位思考。

54、如果我是读者,通过读某人写的文献综述,我能从中收获什么呢?这篇文献综述的新颖和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有时,你去读别人写的文献综述时,常常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类文章多半属于低水平高重复的文章。

55、如果在读别人的文献综述时,能找到眼前一亮或者拍案叫绝或读完之后意犹未尽之感,那么这类文献综述就算是比较上乘之作。

56、换位思考,就是在理性分析和对比分析中,站在读者的角度体验自己写出的文献综述是怎样的感觉,试想,它将给读者们留下怎样的第一印象呢?如果我们善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就为文献综述的修改找到了方向,从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论文水平和质量。

57、综上,撰写文献综述较为妥帖的处理方式就是保持“中庸”———不偏不倚。

58、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肯定地说自己的研究是十分完美的,也没有人可以评价他人的研究一点价值都没有。

59、当然,这种“中庸”之道也要注意适度,如果掌握了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并且对研究问题做出了理性分析,那么就要勇于打破“中庸”式的平衡。

60、(本文非原创,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作者王梓博)。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