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点 > >正文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实质是什么?-今日热文

你们有没有想过“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实质是什么?

作为参与全球化程度最深,推动全球化进程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活动,实际是世界经济大循环的一部分,这注定了中国经济的运转状况与世界经济大趋势是刚性挂钩的。

为什么东南沿海地区发达,内陆地区落后?是沿海的人天生比较聪明,内陆地区的人天生比较蠢?不是,而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禀赋特别是运输条件使然。


(资料图)

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有个天然优势,兼具内河航运和海洋运输之便利,一面紧靠着世界贸易主航道亚太段的中间位置,直面日韩和美国西海岸,与世界市场直接对接,另一面则依托长江水运形成的内陆运输网,俱备巨大的腹地纵深,这让长三角地区几乎可以说是两头得利,进而依托这种优势成为东亚地区乃至整个西太平洋最大的贸易枢纽。

这就是个老天爷赏饭吃的局面。

而这种优势,是建立在水运的天然成本优势基础上的。

为什么陆运无法和水运竞争?因为水运在大宗货物运输时实在是太便宜了,而且这种便宜不是人为因素或者政策原因造成的,是物理原因造成的。

水运自古以来就便宜,隋炀帝为了南粮北运,修的是大运河而非南北驰道,这说明古人就深刻意识到了水运成本的低廉,元末群雄逐鹿时,元庭最头疼的义军一支是江浙福建沿海的海上霸主方国珍,他统帅着上千艘战舰组成的大舰队横行四海,尽管多次降而复叛,元庭还是只敢招安不敢硬来,另一支则是割据浙西和苏州一代的张士诚,就是因为这两支义军一支截断了元庭的海路运输,一支截断了运河运输,导致南方的粮食无法运到元大都,砸了元庭的饭碗。

很多朋友对水运成本有多低廉是缺乏直观认识的,我简单说个数吧,从湖南经内河航运到江苏的货运费用,现在是每吨货1100公里只要9块5。

这还是内河航运,已经算是水运中成本较高,运力较小的一种形式了,海运时由于使用的是动辄几万吨,十几万吨乃至几十万吨的巨型货轮,运力进一步增加,成本进一步摊薄,比这个内河航运的平均价格还要便宜的多。

这也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一批货物,运输相同的距离,陆运价格是水运价格的几十上百倍,在这种成本差距下,讨论陆运和水运进行竞争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天下事,怕就怕成本二字。

东北的问题,坏就坏在水运条件极差。

东北是有沿海地区的,特别是大连港,本身是相当不错的优质港口,但东北的沿海地区的区位条件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东北的沿海地区太过“靠里”,位于国际贸易主航道东亚段的末梢位置,相比较其它沿海地区,东北的沿海地区成了世界海运线路的“最后一公里”,无法像东南沿海那样占据枢纽位置。

枢纽位置的好处,是既可以做销售市场,也可以做集散地,还可以做转运点,更可以做起始地,前往其它地方前都得从你这里过一下,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多经济机会。

而末梢的问题在于,只能做销售市场和起始地,无法成为集散地和转运点,任何来你这里的物流都得从其它人那里过一下,经济机会减少了。

末梢只能做进口和出口,无法做转口和集散,枢纽可以凭借转口和集散优势形成供应链,为当地的制造业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和更低的成本,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进而形成更成熟的市场和更完整的配套产业,然后更成熟的市场和更完整的配套产业反过来又反哺当地的供应链和枢纽优势,进一步降本增效,形成自迭代和自改进,最终成为集约化的产业集群,又进一步辐射上下游和周边产业,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带来一整片区域的繁荣。

所谓的“良好的营商环境”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而末梢则没有这个条件,末梢只能做出口和进口,无法通过集散和转口来形成供应链,进而无法为本地产业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成本也比可以做转口和集散的枢纽位置天然高一大截,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产业无法得到反哺,更无法成为集群,因此出口门类只能以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举个例子,你有一船货要做转口,转口之后运往美国,你会去上海还是大连?就算忽略两地仓储加工条件的差异,你说是从新加坡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到美国好,还是从新加坡运到大连,再从大连运到美国好?

运到上海,距离更短不说,还可以通过内河航运进入内陆腹地,而运到大连,距离更远,就算要运到内陆腹地还没有内河航运可走,只能走陆路,而且上海对接的内陆是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的广大地区和市场,而大连对接的内陆只有东北和西伯利亚,最多辐射一点华北,腹地纵深的市场量级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这导致了东北的经济运行事实上成了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盲肠,只能成为进口倾销地,出口也只能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和欧亚大陆另一侧俄罗斯的波罗的海地区以及黑海沿海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区位特征相似,出口结构也非常接近。

还是那句话,天下事,怕就怕成本二字。

既没有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枢纽位置,又没有首都圈的特殊政治条件,也不像四川重庆能通过内河航运沾到长三角的光,孤零零的悬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之内。

这才是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别说投资不过山海关了,现在投资都快要不过山东半岛了。

市场是逐利的,最喜欢锦上添花,绝不会雪中送炭,所谓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这是现实,现实如此。

这也是我不太看好这个都市圈的原因。

我们应该仔细想一下,为什么要搞这个都市圈,为什么一直在喊要振兴东北?或者说,我们的初衷和起点究竟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喊要振兴东北,那么有没有人多问一句,我们要振兴的这个“东北”,究竟是个啥?

是黑吉辽三省+内蒙古的东北部分吗?不是,这叫行政地域划分。

是那些城市乡镇农村吗?不是,那只不过是一堆砖石瓦块。

要振兴东北,那什么是东北?东北的人民,才是东北。

我们要振兴的应该是东北的人民,人民才是这个国家的一切,没有人民,那些砖石瓦块一文不值,是人民才让那些砖石瓦块拥有了意义。

东北的经济条件不好,这是自然地理形成的客观事实,不光东北这样,我们西南也这样,东北是天寒地冻,海运末梢,西南是千沟百壑,十万大山,这是上天给的,我们不是神仙,我们改变不了这种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人挪活,树挪死。

要振兴东北,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东北的人身上,比如敞开怀抱欢迎他们迁移到经济机会更多,经济条件更好的繁荣地区,在入学,社保,就业等地域性问题上给予他们便利,不刁难他们,不给他们人为设置制度障碍,不让除了路途遥远之外的其它因素成为他们迁移到更有经济机会的地方的阻碍。

另外就是降低他们的迁移成本,比如住房问题,与其花大价钱去东北都市圈去修缮和装饰那些砖瓦石块,不如把这些钱拿来给他们作为迁移后的住房补贴,或者在繁荣地区多多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尽量降低他们的迁移成本。

只要东北人民得到了振兴,东北不就振兴了吗?至于他们是不是在东北被振兴起来的,那重要吗?就算他们不是在地球上振兴起来的,是在太空中振兴起来的又如何?

不是都说海南岛是东北人的耶路撒冷吗?既然他们喜欢,那就让他们去耶路撒冷又如何?在耶路撒冷南边,还有三沙市,还有我们的万里蓝色国土和无数岛礁,与其去搞城市圈,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填海,形成海上都市群呢?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砖瓦石块服务,历朝历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只有人还在一代代繁衍生息。

至于东北当地,那么平整的土地,与其费尽力气去折腾什么振兴老工业基地,不如把已经颇见成效的农业好好搞一搞,还有受地理条件和运输不便限制较小,受营销宣传和经营管理限制较大的东北特色的轻工业产品,比如凌川酒,洮南香,北大仓,还有失落已久的北凤酒,把这些东西好好搞一搞。

扶贫攻坚时期有个说法教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五个一批中,最见成效的往往还就是那个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人挪活,树挪死,现在的东北人,大部分是当年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而闯关东的勇士们的后人,现在他们再次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而迁移,又有何不可呢?

尊重自愿的基础上,降低他们的迁移成本,去掉那些“柳条边”式的制度性阻碍,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