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篇“科普”文章说,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不能用于心力衰竭的病人。
这个说法,前一半儿是对的,美托洛尔这类β受体阻滞剂,确实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但是后半句却是错了,美托洛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良药,无禁忌证的慢性心衰患者都应该使用的。
要说美托洛尔因为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就不能用于心衰患者,那是老黄历了。那是早先人们对于心衰的机制,对于药物作用的机制还没有认识深透时的做法。
(资料图片)
咱们这里就说这种心肌收缩力减弱的心衰,医学上叫做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一般就是超声心动图测出来的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英文缩写“LVEF”,低于50%了。另外,还有射血分数保留的舒张性的心衰。
早先,人们对于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很单纯。
心力衰竭,那就是心肌收缩力减弱了,心脏没力气收缩了,射血减少了,那心功能就不全了,衰竭了。
治疗呢?强心利尿!谁还敢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β受体阻滞剂呢?
利尿,减少血液容量,减轻心脏的负担。
强心,就是用强心药,增加心肌的收缩力。这样做,也是有些效果的,但是作用不能持久,病情也不能根本好转,再到后来,强心也不行了,人也就不行了。
是啊!本来就有病的心脏,你还强心,让它使劲儿工作,竭尽全力,那还不得衰竭了?后来,医学上就形容这种治疗方法是“鞭打病马”。这种做法,加重、加速了心功能的损害。
深入的医学研究就发现,在心衰的时候,人体自身就是努力加强工作的。这时候,身体里的交感神经系统会兴奋,连带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兴奋,分泌很多兴奋心脏的物质,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这些物质就会作用到心脏的β受体,使这些受体兴奋,为的是让心脏加强工作,收缩力加强,使劲儿地跳;心跳也加快,这样心脏泵血就能改善了。
可是,不良后果也来了。
心脏跳得快、跳得使劲儿要消耗氧和能量啊!而心脏会衰竭,本身就是有病,能量供应就不足,现在要求高了,能量、氧更供应不上了,跳跳也要衰竭的。
再说了,像这些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的“兴奋剂”总是刺激心脏的β受体,β受体就疲沓了,不爱理这些强心物质,不敏感了,这些物质对心脏的作用差了,当然强心作用也降低了。
不仅如此,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的物质,对心肌细胞还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多了,就毒害心脏,心肌受损了。
还有,连带着兴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也会分泌各种激素,促进心肌肥厚,想着心肌肥厚了收缩力能强点儿。可是这样“造”出来的心肌肥厚,是很劣质的肥厚,心脏的功能就更差了。
这样,心衰时身体里发生的这些神经内分泌改变,颠来倒去,就使心衰进入恶性循环了。
研究发现了这些心衰的机制、神经内分泌改变,怎么办呢?
其中之一,就是用“洛尔”类的β受体阻滞剂,阻断β受体,不接受这些神经内分泌的刺激、催促,改善心肌的工作方式,让心肌更好地休息,从而改善心功能。
这样的结果,心脏收缩力减弱了,心跳慢了,心脏不那么忙碌、强力工作了,就能休息好了,以逸待劳;消耗的氧和能量少了,供需矛盾小了,心脏的供应也改善了。
Β受体被阻断之后,心脏上的β受体还会上调,数量增加,其中β1受体的比例还会增加。这样,β受体对自身的神经内分泌介质反而更敏感了,像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少点儿就有效果,也不用那么多了,对身体、心肌的毒性也小了。
那连带着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呢,也会减少,这样,急着让心肌肥厚的“伪劣工程”也就停下来了。
所以,具有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作用的“洛尔”类β受体阻滞剂就被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了。而且几十年用下来,效果还很好,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和死亡。因此无论是早先治疗心衰的“金三角”、还是现在的“新四联”药物,美托洛尔这类“洛尔”药物,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洛尔”类药物都适合用于慢性心衰的,有研究证据的药物有琥铂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
β阻滞剂用起来也要注意,一是急性心衰时不能用,慢性心衰已经用着的一般可以继续用;二是水肿严重时要先利尿,利到水分比较少时再用,否则水肿会加重;三是心衰的病人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地增加剂量。增加到多少量合适?一般是静息心率控制在每分钟60次左右合适。
(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